□牛日成
  據報道,廣州市今年下半年全面推行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,每200戶居民配備1名專職網格員,負責巡查、入戶信息採集、上報事件、收集社情民意、反映居民訴求、提供便民服務等,打通政府聯繫服務群眾的“最後一百米”。
  將城區劃分為一個個的“網格”,使其成為政府管理基層社會的單元,無疑是一項精細化管理服務的舉措。廣州將公共服務基礎設施、城市管理、環境保護、社會治安、消防安全、特殊人群管理、計生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項優先納入網格服務管理範疇,涉及政府服務類工作5大類170項,可謂包羅萬象。而服務能否到位將是網格化管理效果最實際的檢驗。
  從人力配備上看,按每200戶設置一名“社區管家”,廣州近500萬戶居民約劃成2.5萬個“網格”。按設想,除整合現有街道聘用人員外,不足部分招聘,預計約需1.2萬人。這樣一支隊伍不可謂不龐大,也必然增加不小的財政支出。據稱,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已在全國300多城市試點,廣州自2012年開始在越秀、黃埔等區嘗鮮。那麼,其實效及必要性都應有科學的評估和充分論證做基礎。
  設置專職“社區管家”,理論上意味著有專人管事,但街道、居委會不能因此而推責。一名“管家”管200戶,也說不上很多,但從網格員的職責設置來看,所涉方方面面,事無巨細卻無“行政實權”,網格員最終能否承擔起所賦職責是個問題。如果僅僅扮演“包打聽”“信息員”的角色,而不是“服務員”,網格員的存在價值未必就能得到居民的充分認同。
  按照市領導的說法,推行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是管理流程的再造,具有革命意義,原來是政府“點菜下單”,現在轉過來由居民“點菜下單”,政府幹活。如此理念看上去不錯。但是,把社會服務變“政府配餐”為“群眾點菜”,也還只是社會治理模式的一種抽象表述,關鍵還取決於行政職能部門對群眾點的“菜單”如何看待,是否以服務為本,解決群眾訴求是否主動而為。
  說到底,網格化管理固然可謂城市治理模式的一種創新,但其最終歸宿還是要回到政府服務上來。就市民訴求而言,眼下的現實是,即便沒有網格員充當“二傳手”,各種反映訴求的渠道也基本暢通,問題在於一些職能部門習慣性漠視百姓訴求。如今年4月廣州市“作風建設曝光台”曝光“12345”政府服務熱線平臺轉交的“工單”在一些單位積壓嚴重,甚至“辦結為零”。在整治“四風”、嚴查“庸懶散奢”之下,某些職能部門還對百姓訴求置之不理,期待對群眾點的“菜”不敢懈怠,談何容易。
  顯然,將“大城市”的問題分解到每一個社區“小網格”解決,對居民變被動“應對”為主動服務,歸根結底還需各個政府職能部門和街道、居委會的合力,小小的網格員不能“包打天下”。
  按部署,在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中,廣州還將建立一個本區的跨部門、跨層級的互聯互通、融合共享的網格化基礎信息數據平臺,實現社區管理和服務數據統一採集、動態管理、共建共享,徹底打破“信息孤島”。這是城市管理的必由之路。有了這樣的思路,要使群眾訴求得到解決,必須劃清責任主體,用嚴厲的考核問責治理職能部門推諉扯皮的頑疾。唯此,城市網格化服務管理才不會徒有虛名。編輯:楊日  (原標題:城市管理網格化須以服務公眾為根本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g52pgtwx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